“緣”字在炎黃子孫的心目里是一個內涵豐富、充滿美好情感而又略帶神秘的字眼?!熬墶弊衷跐h語中構詞功能強,在社會交際語言中使用的頻率也很高:緣分、姻緣、因緣、夙緣、緣故、緣由、機緣、隨緣、塵緣、三世有緣、宿世因緣、廣結善緣等等。
“緣”字的原始義是什么?中國起初的一部字典《說文解字》中說:“緣,衣純也”。清代學者段玉裁作了這樣的解釋:“純”是“緣”字的假借字,“緣者,沿其邊而飾之也”。這就是說,“緣”字的本義是指古代衣服作為裝飾用的衣邊。段玉裁還引用一本古籍《深衣》的記載作為例證?!渡钜隆吩唬骸凹?,袂緣。純邊廣各寸半。袂緣猶袂口也,廣各寸半者,表里共三寸也?!庇捎谝逻吙偸蔷o貼著衣服的,是沿著衣服的邊緣縫的,所以“緣”字又引申出“連”、“循”、“順”等諸義來。陶淵明《桃花源記》有“緣溪行,忘路之遠近”,這里就是用的“循”、“順”的引申義。
佛教傳入中國并在中國發展,使“緣”字的內涵更加豐富了,在民間出現了“緣”字有關的俗語,比如“有緣”、“因緣”、“夙緣”、“機緣”、“塵緣”、“前緣”、“隨緣”、“緣起”、“化緣”、“三世有緣”、“廣結善緣”、“祗樹有緣”、“香火因緣”、“宿世因緣”、“文字因緣”、“既來佛會下,都是有緣人”等等,都與佛教有關。
佛教是非常重視因果報應的,他們把得以形成事物、引起認識和造成“業報”(一切身心活動稱為“業”,善業有善報,惡業有惡報)等所依賴的、起主要直接作用的條件叫做“因”,起輔助間接作用的相關條件叫作“緣”,亦即鳩摩羅所說的:“力強為因,力弱為緣”。因此佛教有“六因”、“十因”、“四緣”等說法,后來也就有人用“因緣”來表示緣分,泛指人與人,人與事物之間的聯系。韓愈《答張籍書》:“因緣幸會,遂得所圖”,杜甫《清明》詩:“繡雨銜花他自得,紅顏騎竹我無緣”,這里的“緣”也就是緣分,指人與人、人與事物的關系、聯系。而杜甫的另一首詩《客至》:“花徑不曾緣客掃,蓬門今始為君開”,這里的“緣”字便是“緣故”、原因了?!熬壠稹闭f是佛學的核心理論之一,它是梵文Pratityasamutpāda的音譯,其內涵是指:一切事物均處于因果聯系的網絡中,依特定的條件而產生,因相互的作用而變化。佛經中關于“緣起”的論證很豐富,各宗派也有不同的解釋,如業感緣起,阿賴耶緣起、如來藏緣起、一真法界緣起等等。在清代,“緣”還有被作為社會團體名稱的,比如湖南瀏陽縣上東鄉之“東門九鄰緣”,就是一個互助修橋的社會團體。
由于佛教在我國民間的廣泛傳播,大量含有佛教淵源以“緣”為復合詞的俗語在民間廣泛使用,因而在傳統的“緣”、“緣分”等這些指人與人、人與事物彼此間的聯系和影響內涵中,更添一層與生俱來“命定”的,因而也具有自然、持久和穩定的意蘊?!都t樓夢》第五十七回:“慧紫鵑情詞試寶玉,慈姨媽愛語慰癡顰”中,薛姨媽對林黛玉說:“自古道‘千里姻緣一線牽’,管姻緣的一位月下老人,預先注定,暗里只用一根紅絲,把這兩人的腳絆住,憑你兩家那怕隔著海呢,倘若有姻緣的,終究有機會作了夫婦?!羰窃孪吕先瞬挥眉t絲拴的,再不能到一處?!卑凑铡都t樓夢》薛姨媽的理解,“緣”是由冥冥之中的神仙(“月下老人”)支配的,是“預先注定”的,非人力所能左右的。佛家有“三世有緣”的說法,這同薛姨媽對“千里姻緣一線牽”的詮釋同出一轍?!叭馈?,就是佛經《大寶積經》所說的:“所謂過去、現在、未來”。事物已滅,稱為“過去世”;事物已生未滅,稱為“現在世”;事物未生稱為“未來世”?!八奘馈?,也就是前世,亦即“過去世”。佛教因為要建立因果輪回之說,所以假立“三世”之說,這是把本來不存在、因而也沒有客觀的必然聯系的事物,在主觀幻想中將其聯系起來了,這樣也就在“緣”和“緣分”的內涵上加了一層先驗和神秘的宗教帷幔。其實,如果撩開這一層先驗和神秘的宗教帷幔,我們便會發現:形成事物彼此間的聯系和影響的“緣”或“緣分”,無非是條件加機遇。機遇雖然常常帶有偶然性,但是,偶然性之中含有必然性,而必然性歸根結底是由特定的條件構成的。
“緣”有善緣和惡緣之分,所以佛家提倡“廣結善緣”。所謂“廣結善緣”,按佛教的要求就是要修習佛法、結交善友、利益眾生;按照世俗的說法就是要做好事,不做壞事。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將來得度成佛創造條件,修善是因,得度為果,善有善報,因果輪回。所以“廣結善緣”也叫“結緣”或“有緣”。佛經上說:“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”。行一切善事都可以稱“結緣”或“廣結善緣”,善事做得越多,得度成佛的條件也就越具備,從凡人到成佛也就越“有緣”。我們也可以這么說:人與人、人與事物彼此間的聯系條件越具備,也就越有“緣”或“緣分”。
“緣”或“緣分”有的是與生俱來、自然形成的;有的則是后天人力創造的。比如人與人之間的“血緣”便是與生俱來自然形成的,因為人自己不能選擇生育自己的父母,也不能選擇自己的同胞兄弟姐妹,這種有血統關系的親屬,無論是直系或旁系、父系或母系,都是與生俱來、自然形成的。有的緣是后天人力創造的,比如同學、同行亦即“業緣”關系,這是隨著主觀的選擇變化而改變的,是后天可以選擇的。我們在社會上常常聽到:某人“人緣”好,某人“人緣”差。這里所說的“人緣”好與壞,實際是指個人的社交能力強與弱,有的人能夠善待別人,“對別人好等于對自己好”,社交能力強,因而在社會上也易于被別人接受,所以朋友多,人們也稱他“人緣好”;反之,有人秉性孤僻,對別人既不愿幫忙,也不懂報答,自然在社會中被接受的程度就低,愿與他交朋友的就少,這就被認為是“人緣壞”。這種由自身為人態度、社交本領所造成的“緣”,都是后天的習得,因而都是可創造、可選擇、可改變的。
總之,“緣”的意蘊非常豐富,其核心是指人與人、人與事物彼此之間的關系和聯系,這種關系和聯系,是兩個以上行為主體,在情利結合,以情為主的基礎上,相互承認的,根據雙方共同具有的某一排他性的特征,和由此特征造成的特殊認同感而產生的、相對穩定的聯系。正因為感情紐帶是它主要的基礎,因此“緣”具有特殊的認同感、親近感、信任感和親密感,它比“關系”的內涵更為豐富、更富情感。
(林其錟)